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73章凑热闹

敲定了事项,高少铭松了一口气,昨夜辗转反侧让他困扰了一夜的事情总算解决了,压在心口的那颗巨石被搬走后,他莫名的看着头顶的阳光有些开心。

“吃饭吧,吃完我们去庙前看看端午节的事情。”郝好依旧选择了一个舒服姿势,微微仰头看着脸色仍然很差的田润秋,前段日子她可是个肤白貌美的白富美,这不到一个月就被孕吐摧残的不成样子,看着着实让人唏嘘。

说起端午节,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发展历史中,粽子的由来可谓追溯到春秋战国。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成为广东碱水粽。

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 时人周处《岳阳风土记》记载:“俗以菰叶裹黍米,……煮之,合烂熟,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,一名粽,一名黍。”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。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
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一直到今天,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
不过,到了现在到底是有些不同了,毕竟是平行时空,他们过端午的程序奇多,如果不提前准备的话,郝好后面的事情就干不了。

“行。”田润秋有些虚弱的答应,她因为最近吃的不多,整个人营养不足,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。

既然要去就得吃点,田润生又返了一趟厨房,出来的时候端着丰盛的早餐,一杯白色的热腾腾的牛奶,一个巨大的自制酸奶包和一盘子红彤彤的草莓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